最近一段,996这个词挺火。

起因是传闻某互联网巨头公司要实行995工作制,后来该公司回应不强制加班,但鼓励全情投入。

后来,该公司老总又提出来,"混日子的人不是我兄弟!"

于是有人在互联网上质疑谁是他兄弟?

真是一个大笑话!在你被裁员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哥的兄弟,这一定律也被称为薛定谔的兄弟。

总之,大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某哥的迷之兄弟。

某哥的工作是弹性的,由某哥自己决定,完全看他自己安排。他今天精力充沛,可以干到凌晨,明天体力透支,他可以中午再上班。他老婆生产,可以待在美国不回来。工作压力大,想散散心,可以出国考察、学习,顺便一晚上作贱掉几千万美元。

工作还是生活,某哥自己说了算,工作是某哥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工作两不误。

兄弟们行吗?能自己安排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吗?

当初某女高管要休产假,怎么处理的?高龄产妇,不生,这辈子就别生了。最后结果如何?

员工的工作不由自己安排,工作于生活冲突,必然是牺牲生活,甚至毁灭生活。

如果说这事到此为止,最多大家口诛笔伐一下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虚情假意的某哥。

毕竟,这种事情见得多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

树欲静风不止。

偏偏又有某位大佬,也表态支持996,甚至说996是福气。

一下子,许多人接受不了了。骂声一片。

过两天,大佬又说话。

大佬说,今天的社会不缺正确的话,我们缺的是实话、真话、让人思考的话。面对年轻人就是面对未来,面对未来我们不能视而不见。

不久,某权威媒体也为996出来讲话。

说真的,看到这篇评论的第一反应,是失望。

权威媒体,没有当年《湘江评论》硬气,居然不敢直接说996违背劳动法。

冷静下来,静夜细思,细思恐极。

某哥和大佬,外加权威媒体,都在暗示"实话"、"未来"、"下行"、"压力"。

大佬欲言又止的"真话"、"实话"、"让人思考的话",以及他所说的"未来"究竟是什么?

某哥和大佬,有一个共同点,手里都有庞大的大数据资源,别的不说,两人联手基本掌握中国互联网零售大局。

大数据的核心功能之一是预测。

据说,谷歌可以用搜索引擎准确预测流行性感冒的爆发。有的美国零售业巨头,可以逐个准确判断客户生活情况。

某哥和大佬掌握了什么数据,我们不知道,但是他们至少掌握社会消费品零售的情况。大佬手中有金融服务,至少应该还掌握社会中青年手中资金宽裕程度的数据。不仅如此,还应该包括生活方式的信息。

他们究竟掌握多少信息,不清楚。

他们掌握的信息,显然远远高于普通人,甚至高于省一级官方统计机构——据我所知,目前各地的大数据中心尚在加紧建立,还没有全国性的大数据中心。

他们拥有后台管理员的视角,他们看到了什么?

他们看到了什么不会对我们说,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言行中判断他们看到了什么。

券商高唱"政策牛"、"刚起步"的时候,两个人异口同声,要求员工奉献,鼓吹996,这意味着什么?
起码,他们没有准备增加投资,而是准备压缩劳动力成本。

资本家并不是一味增加劳动力成本,或者压缩劳动力成本,资本家对劳动力成本的选择在于如何带来更高的利润。所以,在经济上行期,资本家扩招,在经济下行期,资本家裁员。

他们对中短期未来的判断是什么样的?不言而喻。

有人说,用百度搜索指数,看某个词(这个词不说了,你懂的)的搜索指数,画面感人。还有人说,另外一个类似的词"招聘"的搜索指数,变化不那么明显。不能证明前一个词的搜索指数暴涨,就说明了什么。

作为大数据权限几乎为零的人,我们无法判断两个词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一个暴涨,一个变化不大。

但是,我相信,某哥和大佬,肯定看到了什么。正因为他们看到了什么,所以决定调整战略方向。压缩劳动力成本,鼓吹996。

两位应该都在做过冬的准备,在给手下吹风。

《卢瑟经济学》分析过,有效需求下降的情况下,资本必然压缩投资,导致经济螺旋下行。这些年,大家都知道会有一个奇点,但是这个奇点具体的时间点,谁也不知道。需要用大数据分析。一般人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

有效需求下降的时候,资本家之间会展开激烈的竞争,兼并、重组、倒闭......剩者为王。为了剩下来,资本会压缩一切成本。相比之下,劳动力成本最容易压缩。

就业岗位固定甚至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力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忍辱接受越来越苛刻的就业条件和越来越差的待遇。

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在选择锁死汇率,土地成本和核心生存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压缩劳动力成本,也是压缩产品或服务价格,刺激出口的一种选择。

至于权威媒体,不评价。

目前看,如果东哥和大佬真通过大数据看到了什么的话,多数人不管愿意或不愿意,除非发生重大意外事件,否则996是大趋势。也许,真有一天,如大佬所说,对那些有几百万房贷的人来说,996是幸福的。同样一些背负房贷的人,想996而不得。

至于生活成本,在"松紧适度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下,不出意外的话,还是会稳健长牛的。会不会疯牛,不好说。

说这些,没有别的意思,不是鼓励大家逆来顺受,而是希望大家慎重,未雨绸缪。毕竟,在拥有大数据优势的人要大规模压缩劳动力成本的时候,普通人逆势而行,大规模扩张,甚至举债扩张,弄不好就接了飞刀。

大多数人自然希望是虚惊,只能说,祝好运。

来源:卢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