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子怂了
日本是如何失去整个平成30年的 (一二三四合集,完)
其 实我真的不知道,哈哈。美日贸易战最激烈的时候我还在大学念书,只是看到当年的美国电影里面对日本汽车公司那是相当的恐惧。记得还专门有一部电影,是美国 汽车公司学习日本公司先进管理经验,带着一个厂的汽车工人每天做工间操的。对。整个一个电影就是讲美国公司如何带领工厂工人做工间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今天看起来简直是荒唐透顶,可笑至极。但是80年代的整个氛围就是这样:美国不行了,日本商人要统治地球了。

后来美日贸易战如何如何,网上可以搜到大量文字记录,所以很多人用这个脑补出来,美国靠着贸易战赢了日本。

但是以我在日本90年代末期的亲身工作经历来看,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日本人是自己作死自己的。

我现在就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讲日本是怎么完蛋的。

一. 政府补贴高科技

我去日本工作,就是去的一家小的软件公司,用日本习惯,你可以叫微型软件制作所。它的来历很古怪。

美国掀起IT狂潮之后,日本政府积极学习,发现小的软件公司,而不是行业巨无霸,往往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进而引领业界方向,这个要鼓励啊,要仿照美国人的仓库创业精神啊。

人 美国人是大学毕业生跟车库里瞎几把鼓捣。日本人不灵。日本政府就鼓励日本的小企业家办软件作坊。但是这些小企业家都是传统产业企业主,根本不懂IT。比如 说我家公司,老板是卖眼镜的,也得到横滨政府4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从零开始办软件。请了一个博士伦日本公司市场部经理,请了一个系统集成商的做产品经 理,请了一个40岁的程序员做工程师,三人团正式上路做软件!我是第四人!

由于老板本人不懂行,这样的团队花光40万美元之后就再无市场竞争能力了。。。后来我就跟着老工程师到处借活给人搞外包。

这样的企业当时横滨市政府投资了一大批。不用说,全都打水漂了。

政府补贴高科技的另外一个故事是内存芯片。

70 年代微电脑产业勃发。日本政府见状,就以高额补贴鼓励国内的芯片厂投资进入这个领域。其中内存芯片是个体力活,见效快,于是大量补贴涌入,日本内存片子漫 天飞,打的先发企业Intel毫无还手之力。关键时刻,Intel做出战略决定,推出内存产业,集中兵力与最富创新性的CPU行业一决高下。

后 来不用说,CPU行业Intel遥遥领先,利润丰厚。而日本几家企业的内存芯片相互压价,利润并不是很好。而关键的是CPU是整个计算机体系的核心,拥有 绝对控制权,因此无论是技术布局还是长期架构走向,都是Intel一家说了算,那真是想赚多少赚多少,而内存芯片沦为功能性构件,完全丧失了在计算机行业 的话语权,短期可能赚了一些钱,长期而言都是打工的。

顺便看一下,除了CPU以外,其他组件差不多都是日本人占有,什么内存,什么硬盘,日本人真的是有啥造啥。但是关键的CPU和操作系统,嗯,日本人是有啥用啥。。。听美国人的。。。

当年日本政府如果不补贴内存制造,Intel 可能还不会完全退出内存产业,也不会那么集中兵力在CPU上面。可以说,日本政府逼出了Intel帝国。

日 本政府补贴高科技产业的故事比比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基本全都错了。因为政府花纳税人的钱,必然要寻找整体风险系数最低的安全选项。而从高科技发展来 看,安全选项都由于创新性有限,往往都不在正确的历史方向上。而正确的历史方向,往往在最开始的时候也是百花齐放,不知道哪个才是正道,而且最正确的道路 当时看起来就是最危险、最无利可图的那一个。

市场经济本来就是这样,大家都看好的往往都无利可图。谋取到暴利的,几乎一定都是大家都不看好的古怪行业。如果不够古怪,如果不是因为大家都不看好,怎么可能赚到超过别人的利润呢?

所以政府补贴高科技,结局往往是把企业带向了歧途。

二.点错科技树。

这几乎导致了日本企业的全面溃败。这也导致了日本从1980年代的欣欣向荣,转向了2000年代的一片沉闷。失去的十年,就是在这个时期回望1990年代而提出的一个说法。

其实是点错科技树。

举 个栗子。在日本工作的1999年,我最痴迷的一项技术是网络视频播放。比如说有一个网站放了一段视频在上面,如果同时有10个人去看,当时的带宽就无法承 受而卡顿了。虽然带宽会随着技术的提高而提高,但是如果同时100万人看,问题仍然很严重。更不要提911当天,所有美国人都登陆yahoo网站刷新闻导 致网站不能打开的极端情况。所以当时我个人的研究重点就是互联网视频内容的网络分发技术,嗯,这个技术在6年后成为 CND技术的核心。

当时我找了很多日本朋友打听哪家公司在研究类似视频播放技术。找来找去才知道,日本只有一家美国 realplay 一家公司的日本分公司在研究。。。。

这个麻烦就大了。

举例说,当时我们都在研究MP3相关技术,主要就是随身播放和互联网分发技术。这两个技术,一个成就了iPod,也就是iPhone的前身,一个成就了iTunes 和 APPStore,多大的产业啊。

但是你发现日本人没有人关心这个。日本人正在专心致志地研究各种光盘存储技术。

全球第一个MP3播放器竟然是韩国一家小公司制造出来的。

CD播放质量那么好,MP3这种互联网玩具算个屁啊。日本的SONY这样想。

但是,电脑文件式的数据流,无论是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下载,还是拥有者本人进行归纳、整理、播放、转换播放设备等等方面,都具有CD媒体完全无法比拟的颠覆性优势啊!

Sony看不到这一点。

有必要给今天的小朋友介绍一下,Sony当时生产了全世界最好的随身携带式和汽车式的磁带播放机!也就是说全世界发达国家十来亿人听音乐,都要跟Sony家买设备,每年你想一下Sony要赚多少钱,想想你都能发疯!

但是Sony看不到这一点。MP3看不到,视频播放也看不到。Sony正在造蓝光CD。。。。

不用说啊,MP3播放器,还有MP3购买平台,后来让苹果赚到了Steve Jobs回归之后的第一桶金!

而后的视频播放技术,也逐渐让Sony这家公司慢慢脱离公众视野。可以说,苹果公司赚的一半的钱,以前都是应该Sony公司赚的。

一进一出之间,Sony点错科技树,直接让自己从一个发达国家人人皆知的品牌,沦为一个中国手机制造商的配件制造商。。。。虽然很多硬件技术很牛逼,但是已经没有能力向消费者提供独立的完整解决方案了!

2000年初我从日本前往美国工作前夕,跟其他中国人工程师吃分手饭的时候,就把上面的故事完整的讲了一遍,并预言了日本高端产业链点错科技树、低端产业链被韩国台湾中国逐步蚕食之后的后果,将会非常非常严重。。。。。

糟糕的是,日本几乎所有大企业的科技树,都点错了。。。。

这就造成,当年日本牛逼哄哄的霸占国美苏宁整个卖场所有区域的暴利、暴暴利全面丧失,日本制造从神坛上给滚落到今天跑到中国卖钢精锅和马桶的下场。。。。

那你妈的赚个几把冒险的钱

90年代呼风唤雨的日本,没了

三、 铁饭碗

日本以其雄踞世界第一的技术能力,沦落到今天跑到中国大卖钢精锅和马桶,败的完全是惨无人道,毫无天理可言。

正常人想,这是万万不可能的,要么就是美国人联手了犹太人集团和那个什么什么家族搞的大阴谋。

还真不是。

日本人虽然智商不算太高,但是好歹也有聪明人啊,总不至于全是笨蛋吧。

这就要说到日本当时(也是现在)一套中国人刚刚抛弃的体制:全民铁饭碗,也称终身雇佣制。

在日本,正常情况下,只要正式工雇员别跑去把老板杀了,别犯刑事罪,无论如何他都可以在公司干到退休。

这还不算。

全国无论各个行业,每个人的月薪基本薪,就等于其年龄。

比如说你25岁,你的月薪基本薪就是25万日元。50岁,就是50万日元。

公司效益好,大家到年底都拿个双薪奖金,也就是两个月奖金,极少数还有3个月的。不过那是每个人都有份的。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我在日本公司写软件,一个月29万日元,不是因为我工作出色,而是因为我去年拿28万,今年长了一岁,所以今年29万。隔壁那个30岁的笨蛋程序员,30万。

每天开地铁的国铁驾驶员,50岁,月薪50万。。。

餐馆端盘子的,29岁,跟我领同样的月薪,29万。。。。

你说崩溃不崩溃!

当年,年轻人年薪500万日元(也就是月薪40几万),是成功人士的标杆,可以放到地铁车厢通栏广告上挂起来供全体上班族仰视。。。。

当时硅谷那个坑里面,税后拿800万日元(10万美元)的程序员真是满坑满谷啊。。。。

缺乏合理的选拔机制,全国人民铁饭碗,是日本高科技行业最后沦为高科技码农、高科技打工仔的致命原因。

牛逼的人不能出来挑头,所有的人都要跟着完蛋。

所以我要特别感谢80年代、90年代的中国改革家们,无论如何帮着中国人抢在日本人前面打烂了铁饭碗。

四、 狭隘的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不容易描述。

1980年代经济的突飞猛进,给日本带来巨额财富的同时,也给日本带来了骨子里的高贵感。

日本人从二战时候就俯视亚洲各国。二战后再度崛起,那就根本不把东亚邻居们放在眼里了。

日本人歧视其他种族的任何人。

外国人在日本工作会遇到种种种种不友好的各种怪事,这里不一一列举。

外国人要想加入日本国籍,那叫归化。归化是什么意思?蛮夷抛弃自己的族群,跪下来加入的意思。

所以外国人归化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给自己起一个日本名字。

兵乓球世界冠军何智丽归化日本,起了名字叫小川智丽(当然也可能是就势随了夫姓,但是她想以何智丽登记日本姓名,门都没有)

让归化者放弃祖宗的认同,这应该是对人格的最大限度侮辱吧?日本人可不管这一套。

你他妈的爱改不改。

数量还特别少。每年我记得也就是万把几千人入籍。

绿卡也同样困难。在日本的绝大多数中国工程师,没有听说过几个成功拿到绿卡的。倒是我们不停的听到大学哪个哪个同学到美国没几年绿卡到手的消息刺激的吃不下饭。

但是高科技员工,最低本科起点,对自己的人生都是有规划的啊,哪能走到那里算哪里呢?

所以我们这些人到了日本一年以后就开始给自己找后路,像我这种牛逼的就想着怎么去美国,不够牛逼的就想着捞够多少年以后回国享福。没什么人规划留在日本,因为拿绿卡太几把难了。

最可惜的是跟我一起去的一个朋友,北大计算机本科,媳妇是北大法律系,这种组合走到哪个国家都是捧在手心怕跑掉的宝贝啊,人家在日本委屈了一年,摔桌子,带着老婆回国了。这要在美国,多么舒服的一个小家庭啊,一年哗啦不到20万美元那特么的都算我输。

所以,不要管中国人还是韩国人还是印度人,到了日本就只管着捞钱走人,或者以日本为跳板跑到美国。

日本人在自己最有钱的年代里,成功低丢掉了所有的外国精英。

这是一个国家想要崛起的时候最忌讳的事情。美国人是抢都抢不过来。

以上一二三四,四个因素叠加,完美地封杀了日本人占领科技制高点的种种可能。至于生育率下跌啊,美日贸易战啊,真的,都可以完全忽略不计。

你想想1970年根据汽车冰箱制定的贸易政策,到了2010年互联网时代还有没有任何意义啊?

就以上四点来说足够了,就够美国人把日本人按在地上随意摩擦了。。。。

光一个Steve Jobs 就能承担日本灭国一半的重任。咋了,你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