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知乎匿名用户
        我曾经认真学过电子电路。最初是初中时。一直疑惑"为什么收音机会响""为什么收音机能千里传声",然后是"为什么电视机能显示图像",等等。和大多数人不同,他们或者对这些问题没有兴趣,或者虽然有兴趣、却以为跟着课本自然而然就会知道。而我却积极的自己寻找答案——从邻居大哥哥大姐姐的高中教材里,从报刊杂志的字缝里。家住城郊,附近有个大垃圾堆。我从中捡别人扔掉的废旧收音机回家,拆开,对着电路板冥思苦想。三极管二极管原理从不是机密,哪怕一个生活在五线小城的孩子也能知道;当时也有诸如《少年科学》这样的杂志,会详细讲解收音机电路。哪个元件是做什么的、什么是反馈、为什么要有负反馈,等等等等,全都提过。或许他们从未期望一个初中生能读懂,因此完全不吝术语。然而我一边读一边捣鼓那些旧收音机,还真搞明白了。
        到高中时,电视机原理我也差不多明白了。家里电视收音机坏了我都能修。上大学之后,因为所学与电子相关,什么基尔霍夫定律什么电压源电流源运算放大器等等,全都有了详细讲解。从此,对模拟电路从感性的、定性的认识走向了定量阶段。也正是从这个阶段,我知道了什么是频率响应,也见到了晶体管特性显示仪——知道它的放大特性仅仅是在一定范围内"近似一条直线",还知道了寄生电感寄生电容对频响特性的影响,知道了各种失真的根源......家境贫寒,没钱买当时售价相当于我两个月饭钱的示波器。当时的示波器精度啥的根本不够用;而且仅仅示波器哪够,其他仪器价格更贵。比如系里的晶体管特性仪,据说一台一百万——199x年的一百万。总之,从一开始就绝了仪器的念想。当时就连很多半导体厂都没有像样的仪器,有台示波器已经很不错了。
       没有仪器,电路失真怎么解决?很简单,听。什么交越失真、什么削顶失真,什么低频不足/过量、什么高频不足/过量、什么分频点衔接不好,我都自己用电路折腾出来、实际听过。至于更微妙的其他失真......我选修了音乐,学过识谱,听过各种乐器的真实声音。这些东西听多了,自然对音频失真变得敏感。从此开始"发烧"。后来因为家境贫寒,电子又是个无底洞,就没继续发展,改学了计算机。但对好声音的兴趣却一直延续下去,"高烧"不退。
        不过,和很多人云亦云的"烧友"不同,我更相信仪器,相信电路参数——毕竟我真学进去过。在仪器和参数之外,我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我自己就搞这个,知道各种失真是什么味道,也知道真实的乐器是什么声音。当时的各路"大湿"的确能吹;但幸好我会经常逛音响店。杂志/网上大湿们一个个牛皮吹的山响,但被他们推荐的、"三频均衡"的音响,在我听来完全无法入耳。我完全无法理解,那么明显的缺陷,他们为什么就听不出来?烂成那样的声音,居然会被公认的大湿推荐?我一两百的国产录音机都能秒它们全家!不仅如此。作为一个真的潜心学过模拟电路、对元器件特性以及它们对波形影响颇为熟悉的重度爱好者,大湿们孱弱的电路知识令我无力吐槽——吹什么音响架、什么低寄生电感的电容,我还半信半疑;毕竟手里没仪表,虽然直觉这类东西应该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但没试过不敢胡说。可他们居然吹电源线!这些事实,使得我完全不信任那些大湿。保守的说,HiFi界超过90%的大湿是骗子。我自己知道自己在这个领域付出过多少努力。相比于他们,我自然选择相信自己。
        当时国内技术力量也薄弱。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很多大厂也只有示波器用。加上国营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民营厂糙干快上,工程师滥竽充数的也多——当时的音响市场,除了极个别真懂的电子爱好者自制的音箱,绝大多数还真没法听。在我老家那个小城市,这样的音箱我一共就听见过两对。这种状况下,仅仅基本质量有保证的入门级日货,反而成了HiFi的代名词。只是那价格......总之,当时逛遍电子城/电脑城/音响店,可听的设备寥寥无几,而且大都极为昂贵。家境贫寒,消受不起,告辞。
        再后来,入世了。就连电脑音箱也有了极少量声音不错的,价格也降到可以接受的区间。于是掏三天工资,挑声音比较"正"的入了一套。家境贫寒,再贵的舍不得买。买音箱前,各大论坛HiFi热的不要不要的,我还专门泡了几天论坛,看看口碑比较好的都有哪些,然后跑华强北一个个牌子找出来听听——不瞒你说,其中90%都是一耳朵听出毛病,完全是没有任何音质可言的残次品。没错,按我自己的判断,大湿推荐的,绝大多数是没有任何音质可言的残次品。反倒是被大湿黑的不要不要的几个正规品牌,声音很"正"——没错,是那种味道。是懂电子懂音响的人做的。
       再后来,当洋垃圾进来的、高精度高频率的仪表渐渐多了起来;客观、精确的频响曲线等等参数被网友们测了出来、发在网上。这些频响曲线证实了我的判断。三天工资换的那套我一直不甚满意。它的低频质量不错,但略重了,使得"暴风雨中的鸟叫声"被遮掩,听不出来。于是又掏了两天工资买了个耳机。低频量少了些,但中高频不错。BTW,家境贫寒,而且这时候的两天工资比当年的三天工资只多不少。再贵舍不得掏。都说耳机堪比价格高一个数量级的音响音质,但我觉得不是。音箱的声场明显好很多,而且乐器/歌手的位置清清楚楚,比如蔡琴在你前面偏左/右多少度、大约几米,一点不费劲;耳机听起来全都在头顶,稍偏左/右而已。只是耳机能听到"暴风雨中的鸟叫声"。嗯,合着我掏了两天工资,就为了听个鸟叫?听多了,感觉我宁可不听鸟叫。玩游戏,还是低音猛的音箱更有气氛;看电影/听歌,也是中音暖而结实的音箱好听。只有听砸玻璃听鸟叫或者基本没啥低音的弦乐是耳机更好听。啊,耳机还有个好处:深夜玩游戏时不怕打扰邻居......
        后来朋友听了我给他推荐的音箱,也入坑了——他说"你给我推荐那个入门音箱才300多,但他们一千多买的都没我那个好听。"白色的塑料箱子,他听成了黄色都没舍得换。后来箱子成了黑黄色,摆桌上实在不像回事,终于受不了了,换!我给他重新推荐了个一星期工资的,音质有了巨大飞跃,极为满意。另一位大款朋友听说了,也找我推荐。按我的听音经验,没让他买贵的,搞了套一个月工资左右的——那些年我有空就泡在音响店,几十万到百十块的挨个听,确认这套够他用。实惠又漂亮。毕竟房间就那么大,没必要搞个永远不敢开到1/3音量的箱子装X。买回去,他急了,喊我去看:"这音箱一开,房间玻璃哗哗响......还有这种啪啪的声音......这都怎么回事?有法解决吗?"告诉他,这低音太猛,你把低音炮关了就没事了。关掉,果然好了。他不干了:"有没有不关低音炮的办法?""装修房子吧,地上铺上地毯,墙上贴吸音棉;窗子换了,玻璃换夹层玻璃,不能用钉子钉,上玻璃胶......"于是大兴土木,把方方正正的房间装修成了梯形——不然低频回响问题没法解决。半年工资砸进去,装修好了。又搞了套投影设备,弄成了真·家庭影院。装修完,特意喊我们过去欣赏。效果就是好,比什么电影院vip厅劲爆多了。而且房间隔音特好,关上门外面一点声音没有。注意这里面藏着个学问:空气中声速大约340米/秒,因此20HZ的声波波长为17米,40HZ声波波长8.5米,100HZ声波波长3.4米。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如果你买了一套音响,它号称低频响应能到20HZ(大湿告诉你是真的,下潜非常好);那么这套音响在你家那普通的、未曾专业装修过的房间里,肯定是没法用的(响应能达到某个频率的意思是,整个频段频响曲线平直,高/低频某个频率点释放的功率的下降幅度不超过3db)。因为房间长宽大约就是三四米到十几米这个区间;如果它真的能有效释放低至20HZ的低频,那么必定在某个频率点,其(半)波长恰好等于你家两堵墙之间的距离(的整倍数);于是,它必然会在这两堵墙之间形成驻波。一旦出现这个情况,不管你音响声音开的有多小,只要耳朵还听得到,那么它一定会变成令人不适的砰啪声;同时还可能带动你的门窗玻璃。发生这种状况的频率越低,动静就越大。换句话说,这种音响你家盛不下。你必须彻底装修它,在墙上铺设吸音材料、改变墙壁的走向、避免它们平行;同时还不能把墙面反射波完全吸收掉,不然没了回响也不会好听。总之是个很麻烦的事。反过来说也对:如果一款音响号称低频下潜很深,那么它就一定放不进你那未曾装修的房间。如果诱发不了这个现象,就说明它的低频并没有做到位(当然,业界频响范围乱标不是一天两天了,随便个巴掌大的音响都敢标20HZ-20000HZ;因此这个参数现在基本没有参考价值)。
        一般来说,几千块钱的音响几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毕竟好的低音扬声器本身都一两千往上了,几千块钱很难做到这种等级的低音(但并不是都做不到);但你要说这音响都好几万了......总之,这个大工程搞定,我们就彻底死了发烧的心了。
        第一嘛,家境贫寒,砸钱装修听音室太过夸张。第二嘛,即便砸这么多钱、买更好的音箱......你要听砸玻璃听18英寸炮和12英寸炮,一样能听出缺陷来。未必是你放音设备的缺陷,而是录音那块就没做到尽善尽美;甚至炮声根本就是拟音师拟出来的。这点后来通过买所谓的旗舰耳机得到了证明。
        我还继续泼冷水:从发声原理上说,就不存在没有缺陷的声音。技术没有极限,但人耳有其极限。借助这些在当时称得上顶级的设备,我带他们玩了玩听音测试软件——工程师就这点不好。你要换大湿,继续忽悠下去,至少不多赚几顿饭?结果我带头在半年工资装修的房间里,用一个月工资的设备听滋滋啦啦的测试软件!不光听测试软件,我还带他们用ABX盲法,测试能否分辨128k、192k以及320k的mp3。听完,一致确认:这套设备的上限已经超过我们的听音能力上限;甚至就连给另一位同样家境贫寒同学推荐的、一星期工资那个音箱,其表现力也已经超了我们的听觉上限。我们基本都能分清128k和192k的MP3,但192k以上完全无法区分。别说一个月工资、一周工资的,我那套3天工资的都够回放192k用了(虽然它放不出暴风雨中的鸟叫声,除非通过EQ增益相关频段;打算出掉,然后也上个一月工资的)。这些设备在播放很多乐曲/片子时的确存在失真,但失真最重要的来源已经不是我们的设备,而是录音师混音师的设备和偏好了。尤其很多声音还是拟音师拟的,或者一听就很假的电子乐。
        的确有很多"发烧碟";但是喜欢录发烧碟的歌手的唱功嘛......其实我在给他们推荐音箱前已经退烧了。这也是给他们推荐了适合他们收入水平的设备后,我就马上拉他们玩ABX的原因——朋友嘛,好东西要分享,可能踩的坑要预先帮他们填平(就这样,那位土豪朋友还是听人忽悠,入了根两千的电源线 -_-|||)。退烧的原因嘛,还是那句话:我真的知道如何听音箱的缺陷。这个听缺陷的"癖好"使得我没法正常欣赏音乐。因为大多音乐在录音棚已经引入了缺陷;而且有些声音本就没什么正常设备能正确回放(比如18英寸炮的射击声)。因此,刻意听缺陷完全是在给自己找罪受。而对正常的的声音,192k已经足够好。它就是大多数人的听阈上限。换句话说,追求不到的本就追求不到(比如18寸炮,但我想如果有人真把它拉来,你恐怕就舍不得自己的鼓膜了 [坏笑]);能追求的,一对合适价位的音箱、一副普通价位的耳机已经足够满足你的需要。关键是,你得真的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声音——如果不明白,看参数,别听大湿忽悠。我曾经向电子工程师这个方向发展过。相信我,电子工程师真的不相信自己或任何人的耳朵。因为仪器比耳朵精确了不知多少倍。只要你说得清的参数,都可以用仪器解决。过去是没有仪器,不得不人肉调——最强的音乐家能听出1hz的音高偏差,而最强的仪器能测出百万分之一千万分之一的频率偏移;最厉害的人耳听不见90db以上信噪比的信号中的噪声,仪器能测量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那是当年宇宙大爆炸的回响。确保音箱质量合格的,是工程师脑子里那鬼画符一般的公式,是靠这些公式拆东墙补西墙、拼凑出平直响应的电路设计,是元件误差影响范围的计算与控制,不是大湿发功。

作者:tts43
来源:知乎
        很久以前,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发烧。那个时候还在上学,就听人说森海塞尔好。于是花了当时的巨资,买了一个mx500。接下来的好几年里,我也和很多同学一样,沉浸在某个论坛里,被各种旗舰读文毒得前后翻滚。因为看多了毒文,但是本地又没有地方接触,我还专门花了三天的时间,坐火车来到临省的省会,在一个小店铺里花了一天的时间,把各种当时的旗舰听了很多遍。当时最火的旗舰就是hd600,dt990,k701三个。当时论坛的言论不太一样,最流行的言论就是k701为尊,有不少大神信誓旦旦的表示这东西有4000块的水平。dt990其次,我还记得当时的描述,叫什么排山倒海?然后我去听了很久,我倒是觉得这三者里面hd600最好。但当时我也不敢说,我也不敢问,问就是没推好。我想着,店里的那些东西不至于那么菜吧,看起来很贵的样子。是个玩意都没推好?但是我还是不敢说,也不敢问,问就是你就去听了一耳朵,哪有资格评论?我当时也是心虚的觉得,大神估计都是家里七八十套设备整天换来换去的吧。多年之后,当我看着一屋子的垃圾,才发觉去了个蛋的,有几个人那么无聊在家里摆几十台设备。但是偏偏他们发了几十个设备的评论,还每个好像都听了几十年似的。今天我是可以有底气的说,xxx就是好,我听了一耳朵就听出来了!我就不信你们写了几十个设备的人个个都摆着听了十年?还有,数年之后,k701降价到800块,dt990降价到1000块,当时动不动就说值4000,5000以下无敌的声音仿佛消失了。这是我第一次领教到了大神原来也可以这么不靠谱。相比之下,我是不管卖多少钱都坚持我的观点的。那就是hd600比hd800好听!
        当年,在那家店完了一天以后,我并没有选择hd600,而是选择了拜亚动力的dt150。我个人认为这是我听过最好的耳机,不管他卖多少钱。比990,880好,也比后来的t1好。响应范围足够宽,更重要的是在响应范围内,所有声音都尽量做到了中正平和。现在想起来,880,701等耳机所谓的特色,其实是来源于他们的响应缺陷,不能做到可用频段平直响应。再后来,dt150给我搞进水,坏了。我又买了当时最贵的dt48e,但是这东西频率范围不太行。跟150没法比。但是这个系列的产品,我认为总体比他们家家用级的好。至少不会有990那种不停在单元上涂厚厚的胶都无法抑制的超级谐振刺耳峰,后来我把150拆了,单元很传统,很简约,既没有涂胶,也没有各种夸张的刻纹,空心。多年后当我见识了一些音箱的单元以后,才明白这种简约的单元做出不错的声音,才是高素质的代表。到这里,我耳机就差不多退烧了。说实话,那是玩出来的退烧。
        首先接触的够多,其次保持自己的观点,做到这两点,就容易退烧。但是故事还没有结束,某一天,我去了一个同事家里,此人是比我资深的烧友,他向我展示了一个他自制的30瓦甲类功放。还有改装过的双6.5落地音箱。当时我觉得耳机瞬间就不香了,一个声音告诉我,好帅,好牛逼!然后我就踏上了音箱发烧的路途。
        当时我想的就是我要搞个更帅的。什么更帅呢?胆机!出于谨慎,我一开始只用了1000多块钱买了一台胆机,加上一个老惠威组装箱,开启了我的音箱发烧之路。为嘛是1000多的胆机加惠威组装箱?这就要说道我当时遇见的几个老板了。当时我是在马云里搜索,啥都不懂,很意外的就遇见了这个卖箱子的老板和那个卖胆机的老板。其中,卖箱子的老板给我科普了惠威组装套件和单元的知识,让我瞬间明白了有些厂子不但卖音箱,还推出diy套件,最终目的是为了卖喇叭。现在想起来,这个老板真是带我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很多玩了很久的人,估计还不知道喇叭厂套件吧。对于新入音箱门的人,我现在也这么说一句,如果你有一颗玩心,或者你想追求性价比而多付出一点时间,买套件音箱,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选择。西雅士和斯泊特等单元厂,都有公开的套件,网上也有很多出售这种套件赚组装费的商家。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尽量选择严格遵循原装方案的套件。包括箱体和分频器,要还原。胆机老板也是组装出身,噼里啪啦的向我普及了一大堆这电路出自某大神之手,如何换管,之类的知识,重要的是还来了一句,我这成本所限,输出变压器用的不是太好,你如果换一个更好的输出变压器,还能有提升。数年之后,这句话也同样巨大的影响了我的发烧道路。
        其他的暂时还是后话,对于一个初上胆机人来说,最热衷的事情是什么呢?当然是换管。买了胆机,你自然就会接触到东西,想不受影响是很难的。于是我又被各种管文搞得七荤八素。当然,管界有自己的天尊,大名鼎鼎的德律风根,只要是热门的型号,那简直价格引人泪目。当时我下不了决心去买,于是盯上了飞利浦和安普蕾菈系列。后级管少,前级管还是有的。于是当时各种期待,各种升级。现在一堆垃圾里还有好几对安普蕾菈60年代和飞利浦sq的管在吃灰。几年不看,最近一看,哟,飞利浦和安普蕾菈也已经贵的飞起。至于传闻中的改变,那确实有。本着每个段落做点推荐的原则,推荐一些好又比较不贵的牌子。第一rca,质量很过硬,牌子也很大,著名的2a3如果是rca,那价格直接上天。但是很多小管,价格相对很低。可能是因为存世量大吧。但不表示不好。毕竟也是做过大盾代工的。价格只是大盾的几分之一。有些大盾上你还能看到rca的标记,具体是啥我忘了,不过确实看到过,然后我就去买了一水的rca管。第二国产管,真心推荐。以前的计划经济产品,合格的都不差。至于有人说不好听,这个原因后面再说。总之价格低,耐久高,稳定性不错。第三爱迪生等没啥炒作的欧洲管。没啥好说的,欧洲管那么多,不是每个都有人炒作的。有些就是贴牌管。里子都差不多,只是因为那个标就不值钱了。
        不推荐的管第一苏联,俄罗斯管。没啥好说的,稳定性还不如国产。第二新国产管,里面的部件都是歪的,还爱打火,而且有些是新瓶装旧酒。把原来的国内制式管改个名字。仅外观结构对比,你会发现他更像原来的北京,而和外国没啥关系,那为啥不去买更便宜稳定的北京呢?继续发烧,换了一段时间管后,发觉不过如此,这时又想起来胆机老板的话。换输出变压器啊。这个念头一起,就再也压不住。但是换变压器可不是换管那么简单,要真动手拆除焊接的。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还是看起来很高端的。但是好在我有一个老烧同事,就是自己折腾了个甲类功放的那个。拿去叫他帮忙,最后顺利搞定。看着同事熟练的手法,我忽然觉得,我这样还是不行,我的水平限制了我的发烧之路,偏偏换了一个变压器的提升真的非常大,远超换管。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定基本的焊接技术。后来,第二次换变压器,我就自己上了。没想到的是,第二次换变压器,却吃了个大药。当时还是找了个老师傅,用了高端的镍基非晶态铁心做的一对输出变压器。装上去一听傻眼,低频怎么少了那么多?后来我研究了半天,估计是镍基非晶态合金容易磁饱和,低频响应不足。所以说,玩到这份上,还是免不了吃以价论声的亏。东西的好坏,有时候真不一定和价格相关,科学道理还是前提。输出变压器推荐。没啥可推荐的,用满足分层分段绕法的变压器即可满足绝大多数需求,铁芯之类的不要太乱来,匝数合理即可。
        换完了变压器,我享受了一段时间,又开始不满了,因为前段时间换管,有些和我机器型号不对的管,我看着心痒也买了。怎么把这些管利用上呢?我的姿势再次跟不上我发烧的脚步,这次是换管,换本来没有替代关系的管!于是我断断续续的花了几个月时间,深入各类胆机diy论坛,从一无所知,到逐渐了解。到终于有一天,我画出了为新管重新改动过的前级电路,打开机壳,做好改动,顺利出声的一刻,一扇发烧世界的新大门已经打开。我迫不及待的要完成我的下一个发烧梦想,那就是用我所学,打造一台新的,更好的胆机,我发觉我自己已经摸到了这个门槛了。
       一两个月后,一台我自己用废弃木壳做的胆机顺利开声。接下来,就是漫长的解决噪音,调试,优化的过程,最终完成以后,我发觉我对一般的电处,线材免疫了。电都处理不好怎么弄机器?弄的过程中,电的问题顺手就解决了,线也一样。机器都手搓了线还不顺手搓吗?接下来的时间,我陆续搓了四五台胆机,在这个过程中,矿石收音机的各位真神对我的促进很大。一直以来,很多人低估了国内diy的水平,其实深入了解以后,你会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
        有那么一些老烧,确实是基础扎实,设备完善,经验丰富。他们中有的人或许头脑活络,自己创造了一些诸如某式,老某之类风靡一时的胆机品牌,但也有很多的人,就是纯粹的爱好和发烧,他们或许没有那么活络的商业头脑,但是水平足够。单是看贴,就能感受到这些他们的作品是如何严谨并具有说服力。我最后搓的一台胆机,是用了一两个小时画图,一两天手搓。6j1搭配4p1s的全国产管胆机。最终我选择了国产管,是因为当我熟悉一些以后,我知道了国产管并不差。只是因为制式和欧美管有一些差别,因此需要专门为国产管,选择适合他们的静态工作点。否则就好像把152mm炮弹塞进155mm的炮膛,打不准可不是炮弹的锅。
        当最后一台胆机搓出来以后,开声,没有惊喜,一切顺理成章,就像我在开工前已经知道他会有什么效果一样自然。当然他的效果,好过了ecc82和kt66进口管。但是我没有太多惊喜,那种感觉就好像一个武侠小说里的人,在一天的早晨摘下一片树叶,一挥手,树叶就成了一件暗器,没有惊喜,没有特效,却是自己曾经追求了一两年的境界。

来源: https://t66y.com/htm_data/2501/7/6652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