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香菜和生姜

咚-咚-咚。年轻的工作人员又敲响了四点的钟铃。第六天的早上是在极度的困惑和疑虑中度过的。脑海里充满了问题——

问 题一:"在冥想的时间里,我可以观察这些感知,做到无欲无求。但是回到世俗中,我一定还是会有欲求。比如现在这一场冥想结束,走到食堂吃午饭,我肯定会很 饿并渴望食物。怎破?" 这个问题,我称作"世俗问题"。 问题二:"Goenka你总是在说一切感知都是在变化中的,Anicca,Anicca,无常,无常。但在打坐中,我的腿和膝盖的疼痛就是从第30分钟开 始出现,只要我不动,它就是会永远地存在着。怎么破?" 这个问题,我称作"无常问题"。 问题三:"最关键的,如果我总是这样观察、观察、观察,那么和麻木不仁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我称作"麻木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我走向了午饭。因为午饭是自助式的,所以通常我会尽快地取到自己的碗筷,然后在饥饿中,拿起大勺子舀很多很多的菜。在打坐后,我的行为就会原始地展示人的"自制力有限法则"——每一天的中饭我都会吃到动弹不得。

不过今天有些不一样,我已经观察了自己的身体感知将近20个小时了。

站在两盆菜前,我清楚地观察到胃部饥饿的感知,以及它给全身带来的细微影响。而且这种观察带有较为清晰的平等意识:即使不愉悦也不企盼它消失。

我只是观察着,这个"饥饿"究竟是怎样的感知。

我发现当我可以观察到这种感知时,习性反应(也就是后续地"哥要打好多菜啊,这个也要那个也要啊")就自然而然地停止了。

这里有一点很重要:这绝对不是去下意识地克制欲望。

因 为"克制"本身意味着厌恶,意味你在希望它消失。例如,你想念某个人了,然后理智地逼自己不要去想,这时候你已经升起了对这种感知的厌恶心。结果呢?你越 厌恶,它越是纠缠着你不放,甚至越绕越深。克制,是很多人曾陷入的误区。但当你静静地去观察想念所带来身体内的感知,后面的一切漩涡便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而这一刻,我观察着自己的饥饿,又看了看眼前的两盆菜,非常的高兴——因为至少在这一刻,我的行为终于不在被自己的感知被动控制和奴役了。

我的思想可以开始主动地出招:

"尽管很饿,但是打坐只适宜吃七分饱。我差不多打这些菜,再加上待会还会吃一个水果,差不多就可以到七分饱了。" 然后酌情地打了相应的菜。

过程中,我看到了一道菜里大量的香菜。

就当一丝厌恶的感觉升起的时候,我感知到了这种情绪。"不是说不厌恶不贪爱,只是客观地观察么?

我打了两大勺的香菜。坐下来,夹起了一大筷,放到了嘴里,一狠下心,开始咀嚼、咀嚼、咀嚼。带着一颗平等心,观察着所有的感知。

"挺有意思的。真的挺有意思的。原来香菜是这样的。原来香菜的那股怪味是这样的。很难用语言去形容,但是变幻莫测,非常有层次感啊。"
这是个巨大的里程碑。以往当我吃到一点香菜时,那种怪味会让我直接条件反射般地将它吐出来。而且那股味道会在我口中缭绕许久,让人一直陷于淡淡的噁心中,身体也会起一些作恶的反应。而现在,我竟然在大口大口地吃着香菜!身体反应一切正常!

欣喜中,我看到了盘中夹杂着的大块生姜。我想,"连香菜都能吃了,生姜?可以啊!" 然后夹起一大块生姜,放入口中,开始咀嚼。

"挺刺激的。挺有意思的。原来生姜是这样的。原来所谓地"苦味"是这样的。咦?每一次咀嚼,刺激味和苦味都会变得更重一点点。口感非常丰富啊。"
然后我又看到菜里的黑木耳。忘了它曾给我造成过什么阴影,但我大概自从6岁以后就再也没有吃过这个东西。但此刻,我先看了看它,"外形其实和大片的海带差不多嘛"。然后就把它放到嘴里开始咀嚼和品味,它的口感很平常,平常让我实在不理解为什么曾对它产生食物阴影。

就这样,我把这些平日里我会挑剩到一边最后倒掉的菜,吃得一点不剩。

就像冥想时说的那样,尽管我曾看到香菜和生姜就心生戒备,但我厌恶的从来不是它们的外形;尽管我吃到香菜和生姜的味道就直接想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但我厌恶的也不是它们的味道。

让我厌恶并形成习性反应的,是整个身体上下在吃下它们那一刻发生的感知。

一切困苦都缘于对身体内在感知的贪求和厌恶。

至此,我悟到了早上四个问题中,"世俗问题"的答案。

在世俗中,贪念会有,但感知永远是先于贪念的。察觉自己身体内部感知的能力,决定了自己的行为有多少是被体内的感知无意识地、被动地操控。
于此同时,"麻木问题"的答案也有了。

我完全没有对这些菜感到麻木。恰恰相反地,带着平等心的观察让人比无知时更好地体验到了每种菜丰富的口感和味道。
从理论到实践到悟道——这还仅仅只是六种"外界事物"中的"味觉"。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思维中,还有多少让我们升起执着心的"香菜"和"生姜"?

下午开始,Goenka给了新的指导。我们对于身体感知的观察从一遍一遍的"从头到脚,从上至下",变成了"从头到脚"然后再反过来"从脚到头"。从上至下,再从下至上,不断正逆交替地观察着上下全身。

这个过程一开始有些困难——就好像背熟悉了pi的前50位,突然要求你倒背一样。但持续地正逆的锻炼中,你的感知就开始脱离对于肌肉记忆和顺序的依赖,变得越来越独立和清晰。

两 点半到三点半,是大礼堂至今最最安静地一场冥想。在唯独的几次跳出「内观」的走神中,我都惊讶于环境是如此的寂静。我想,大家一定都开始有了很多的收获。 那一个小时里,我第一次纹丝不动地把自己全身上下观察了10遍。而到了晚上六点到七点的那一场,这个数字变成了12遍。

对自己身体内在的感知,正变得越来越细微和明显。

"人 在通过冥想修智慧的过程中,会遇到有五个敌人。" "第一和第二个敌人就是贪求和厌恶。冥想本身是为了去除这两种根本的不净。但是它们在冥想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你可能会贪求细微的感受,或者厌恶自己停滞 不前。" "这也是我们在这十天里禁语的主要原因。一旦你们开始交流彼此的感受,就难免会产生比较。一个冥想者说,'我今天感到浑身上下有一股美妙的电流。'另一个 学员潜意识里就会想,'美妙的电流?我怎么没有?我也想有啊。' 然后这种执着就会出现在它的冥想中。" "第三和第四个敌人是昏沉和焦躁。你的心志的昏暗、心念上的躁动、心生的忧恼,都会阻止你的修行。这些我们都已经提到过,如何通过观察去克服它们。" "最后一个敌人就是怀疑。当修行遇到阻碍时,人很容易向外找推脱。" "这首先可能是对修行老师的怀疑:'这个Goenka老师看上去一点都不象一个得道的高人。能听他的吗?' " "然后就是对这个修行方法的怀疑:'这个方法什么都不做,就是观察呼吸,观察呼吸,然后观察身体,观察身体,好像一点都不深奥,靠谱吗?'" "最后就是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好吧,「内观」已经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而且我遇到的每个从十日禅修里走出来的人都觉得受益匪浅,说明这个方法肯定对他们 是有用的。但是,它可能就是不适合我这个人。" "事实上,这个修行适用于每一个人。因为它不分性别、不分文化、不分国家、不分宗教。每个人都有感知。它的本质是人类最根本的 "心" 和 "物质" 交互的科学(Science of Mind and Matter. How one reacts to another, and how the other reacts in turn)。
以上,就是第六天Goenka开示的精髓。而他说的这些怀疑我都经历过了,并走了过来。

第七天:Anicca(无常)

我 是从一个奇怪的梦里醒来的。梦里面,一个关系很好的早期风险投资人在麦当劳里用预测EBITDA乘数(Forward EBITDA Multiple)算我的项目的种子轮估值,精准地算出来275万刀。一张餐巾纸上居然还罗列了详细的财务预测和算法。然后,在一种 "你。妹。的。你以为你做私募啊" 心态里,我醒了过来。罪过罪过。

每次从床上坐起来时,都会有一种对于时间和空间的错觉。每天一样的日程安排让人感觉24小时就像轮回一样。起来,眼前看到的又是这个蚊帐,又是这个天花板,又是这个钟铃声,又是要走向大礼堂,外面的天是暗的,但这究竟是凌晨还是晚上?

在这样与世隔绝的静修环境里,时间变成了特别难以衡量的东西。什么是时间?你看不见摸不着。你唯一能感知到的就是前一纳秒和这一刻的变化。在这样的一纳秒、一纳秒的冥想中,时间特别的很漫长;但在轮回中,它又让人觉得特别短暂。

每天晚上的七点,当开示的录像开始播放时,Goenka的第一句话永远是:"第__天已经结束了。你们还剩下有__天。" 一样的座位,一样的视角,一样的灯光,一样的人,一样的话。时光交错,在漫长的河流中不断轮回。

就好像身体中骤生骤灭的细微感知一样。

第七天早上的9点到11点,Goenka除了给出新的方法指导以外,还少有地给出了方法以外的建议:

"首 先,当你从上至下再从下至上地观察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感知时,你可以开始尝试着一小块、一小块对称地观察——同时观察你的左眉毛和右眉毛部位,左眼和右 眼,左耳和右耳,左肩和右肩,左手和右手,左胸和右胸,左背和右背,左腿和右腿,左脚和右脚,左脚趾和右脚趾。再从下至上,始终对称地观察。" "无论是发热的感知、或发冷的感知、或麻木的感知、或刺痛的感知、或振动的感知、或发痒的感知、或细微的感知、或粗重的感知、或一种完全无法形容的感知, 你要做的,就是观察。" "在观察中你会最终发现,所有感知升起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失。因此,不用去贪求,也不用去厌恶。" "不要将其他人的感知与你的感知相比较。每个人的感知都是独特的。因为每个人的感知都是他或她之前所积累的习性反应的体现。" "甚至不要将你这一刻的感知与你之前的感知相比较。他们升起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失。所以不要带有之前的期望,不用期望之前出现过的感知这一刻会出现在同样的 地方。"
盘坐的剧痛中,我始终未能理解「无常」,Anicca。它到底蕴含了什么意思?为什么我膝盖和大腿的痛一直在?困惑中,我对于一些身体外的觉知却越来越明显。

也不知道从哪一场开始,突然发现不怒自威的金刚罗汉老师突然消失了,连一声解释或告别也没有。一个面目慈祥的中年女老师出现在了他旁边的位置上,盘坐着。我心想,这才是「无常」。

就在这样的无常和脱离时间的一场场轮回中,我们进入了第七天的开示:

"「内 观」这个方法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他的发明者在寻找这样一种修智慧的方法过程中,认为这种方法必须满足三点:" "一、它必须是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解释清楚的,因为这是它的目的是帮助人们从身心的习性中解脱,而不是为了高深的哲学或者宗教讨论。" "二、它必须要通过体验自己内在的实相来实践和验证的。因为只有经过亲身体验,而不是通过读书或智慧分析得来的智慧,才是真正带给人改变。" "三、它必须是适用于所有人的,不分性别的,不分宗教的,不分信仰的,不分文化差异的,真正普适于任何想要修习智慧的。" "你们还剩下三天的时间。而这其中,最后一天你们将被允许可以说话。也就是说,你们真正可以非常严肃地修行的时间只剩下了明后两天。好好把握这最后的两天 时间。" "专注于你内在的感知。因为他们会决定你的外在世界。"
也就是在这个晚上,我发现了一件之前完全没有意识到的事:

禅修院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兼职。他们都是之前参加过十日修的老生。

他 们都有自己的正常工作。来到这里,他们也要从自己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安排出十天断绝一切联系的时间,服务于我们所有学员——洗菜、做饭、洗饭桶、洗菜盘、擦 桌子、扫地、拖地、打点后勤、早上要起得比我们还早才可以叫醒我们、晚上要睡得比我们还晚才能准备第二天的公告板和早饭。而这一切,都不拿一分钱报酬。

我了个去。这年头,和尚还拿工资呢。

这多少触动到了我。他们的驱动力一部分来自于自我的修行,另一部分驱动力是因为也曾有人服务于他们,让他们可以有一个较好的环境接受修行,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回馈自己的时间,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一切。这也最终成为了我写下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原因。

那天的开示后,我看了看公告板,上面的正中央写着"第七天"。

我想,"这对我们而言究竟是代表着什么?"

是代表着"在这里的时间已经过去了7天?"

还是应该理解为"还有3天这一切就终于要结束了?"

又或者是"我们只剩下3天可以精进的时间了?"

不是。都不是。我想。它意味着这一刻,就是第七天。

第八天:世外仙境

香港的天气依然是非常的冷。走进早餐的食堂,看到公告板的旁边多了三条毛毯,上面贴着一张纸,纸上是义工的字:"如果需要的话,请拿取。"

在这样一个本该是看透人性不净的地方,我突然觉得,当一个和你没有任何利益瓜葛、而且也不怎么认识你的人愿意从一些小细节上为你考虑、并且用行动来关心你的时候,确实你会受到触动。

这种触动让你觉得,人类还是有希望的。更重要的是,它还会让你也想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一个人,去回馈给更多人。哪怕这种矫情,仅限于我看到毛毯的那一刻,也挺美好。

至于修行,不是说有了小开悟或开示听多了就立刻可以超脱的。修行依然是伴随着膝盖和大腿漫长的痛楚。

Goenka给了我们进一步的指示,随着对于身体感知的越发敏锐,我们不再一块一块地观察:

"从头顶心到脚趾,再从脚趾到头顶心,如果你可以感知到身体所有部位自由通畅、细微的流动,那就这样一遍遍地扫过你的全身上下。如果你只能感知到一部分部位自由通畅的流动,而其余部分的感知是粗重的,那就先将自由通畅的部分扫一遍,然后逐个观察感知粗重的部分。"
这一刻,我的全身除了膝盖和小腿,已经基本达到了自由通畅的状态。但唯独膝盖和小腿,依然是持续的疼痛和麻木。

我观察着自己的身体一点点进入受挫的状态:先是从第40分钟起,膝盖开始疼痛,然后是小腿,然后我就会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疼痛上,观察这种粗重的感觉,然后我的背部就开始发热,开始出汗,直到这种粗重的感知将整个人的「定」冲垮。一个非常自然、客观的过程。

你会发现,肉体的疼痛和精神上的困惑往往是共生共灭的。所以这个早上,我还有为数不多的困惑。中午,我将它们带给了新出现的女老师:

"我抱着一颗平等心去观察它们,但是粗重的感觉在我的膝盖和腿上始终没有消失,它们会越来越痛。怎么破?"
老师回答:

"接受它本来的样子,而不是你希望它成为的样子。你做到了吗?"
我懂了一些。又问:

"那么在观察的时候,我是否应该告诉自己去'享受',而不仅仅是'观察'呢?前者好像会让修行变得更容易一些。"
老师回答:

"观察也好,享受也好,你只需要记住,任何一种身体的感知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像所有感知一样,它的升起都是为了最后的消失。所以,观察它,对它产生感觉,但是不要执着于它。"
其实,我也不知道老师的这两个答案打消了我的哪些疑虑。她所说的,也是之前已经传授过的智慧,但是自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根本上的困惑。

那天中午,我发现自己最后一种从小完全不吃的食物,胡萝卜君,其实在煮烂了以后,与红薯的口感和味觉几乎相同。觉悟中,我把炒菜中的胡萝卜夹在生姜和黑木耳当中,像三明治一样放到嘴里津津有味地品尝。

饭后,天又放晴。我洗掉了已经被我穿成开裆裤的瑜伽裤——是的,反正一群大男人,而且每个人都不交流。然后头一次在中午洗了把澡。那里的热水器特别的「无常」,我也就在洗澡中观察着这种无常。就像第八、第九天告示板上贴着的那句话:

持续的实践是成功的唯一秘诀。(The Continuity of Practice is the Key to Success)
我曾听不少道行颇深的禅修者说,它们在某些时刻曾到达过一种如临仙境一样的平和状态。而在那个小破院子里的第八天下午,或许是我唯一一次到达那样的状态。

"在 智力层面,人们知道如果起了火,就应该浇水。但是在实际行动层面,如果两个人吵架了,人们的行为却总是在火上浇油。这是因为人们在体验层面对身体内部发生 的反应完全无知,于是被它们所控制。" "每一次像这样的争吵和反击,即是带给别人痛苦,其实也是给自己埋下痛苦。这些习性反应像小刀子一样,一刀一刀地刻在我们内心深处。我们现在内心所有的阴 暗和痛苦,都是由过往的习性反应累积而成的。" "每当你遇到新的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这些旧的习性反应就会慢慢地浮到表面上来。然而,只要你不再增加新的习性反应,这些旧的习性反应就会不断地浮上来, 以粗重的感知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慢慢的消除。这就是创造「内观」这个方法的智者最大的发现和贡献。"
第九天:冥想是什么

禁语的最后一天的早上。我喝了一大杯姜味正浓的印度奶茶。

下午的时候,Goenka将我们的内观方式推进到了最后一步:

"如 果你在观察身体上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身体所有部位都可以自由通畅地上下流通,没有任何的盲点或粗重的感知,那么你就可以开始将观察变得更加深入。超过皮 肤上下三毫米范围,不断延深到更加深层的内在感知。" "将注意力慢慢地,从身体的正面穿到身体的背面,再由身体的背面穿到身体的正面。再将注意力从左臂进入穿过躯干由右臂穿出,再从右臂进入经过躯干由左臂穿 出。如果遇到粗糙的感知,就在那里停留一两分钟,观察它。" "无论是发热的感知、或发冷的感知、或麻木的感知、或刺痛的感知、或振动的感知、或发痒的感知、或细微的感知、或粗重的感知、或一种完全无法形容的感知, 你要做的,就是观察。" "就这样不断地上下、前后、左右地流动和观察,直到身体内部可以完全地流通,观察身体最深层的感知。"
午后的一点到两点半,我依然在观察着左腿膝盖和大腿之间粗重的剧痛。我内心的潜台词是,"就让我看看你到底能持续多久"。

我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左腿的那一片剧痛上。一会,背部开始发热、出汗;又过了一会,发热的感觉消失了,而膝盖的剧痛从一片疼痛变成一条剧烈的绞痛,跟随着脉搏跳动着。我继续观察、观察、观察着。。。

然后它就消失了。左腿的感知变成了的细微振动。

待我缓过神来的时候,结束的钟铃已经敲响了。我第一次一丝不动地冥想了90分钟小时。在这之前,细微振动中生生灭灭是人较容易感受的。但这是我第一次,观察到左腿上"永久持续"的、粗重的疼痛从出现到消失的完整过程。这让人可以从体验层面理解:

所有内在的感知都是不断生灭,无常住之时。Anicca。Anicca。
不过世事无常。

90分钟以后,我开始想,"状态这么好,完全不用休息,连着把接下来的一个小时也一并坐了,肯定没问题。。。今天说不定能连续不动地冥想三个小时。。。或者,四个小时?五个小时?六个小时?从刚刚一点开始一直到晚上开示的七点以前?"

想着想着,对于冥想的执着心就已经升起了。这是冥想者很容易绕进去的错误。30分钟以后,我的脑海里都是对于时间的执着,很明显地感到了全身上下的感知一片紊乱。

我停止了冥想。

起身去室外转了一圈,反思自己过去120分钟里的身心反应。有了高低落差后,才真正有了对冥想的领悟:

冥想不是为了追求自己能够坚持的时间长度。 冥想也不是为了追求身体内在完全流通的境界。 更不是为了追求什么愉快、舒适的感觉或心境。 这些都是过程。有则有。没有则没有。
在冥想中,其实真正要做的事情只有两件——

锻炼对于身体内在感知的意识(Awareness)和对于这些感知的平等心(Equanimity)
就这两件。

用智能硬件圈的话说,前者是做硬件,后者是做软件。一定要软硬兼修。

用武侠小说的话说,前者是修外功,锻炼对于身体内最细微感知的意识能力;后者是修内功,锻炼意识到这些愉快或不愉快的感知以后,保持平等心的能力。

是这两者中的短板决定了一个人的身心平衡能力。

晚上的开示中,Goenka讲述了回到世俗中后,我们该为何以及如何修行:

"在 你离开了这个十日修,回到世俗以后,希望你们会开始观察自己每天行为的变化。你会发现内观给你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事带来了改变。当然,你不会一下子变成圣 人。你可能依然会生气,依然会懊恼,依然会伤心。" "但是,只要你用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以往你需要一个小时才发现你情绪失控了,但慢慢地,通过不断地修行,你只需要30分钟,15分钟,10分钟,5分 钟,1分钟,30秒,甚至10秒你就会通过意识到自己身体内在感知的变化,来发现自己陷入了负面情绪。" "你们已体会过,一旦你开始观察到身体内在的感知,你就已经开始脱离负面情绪的漩涡。" "这就是我们修习内观的原因——因为抽象的愤怒是很难观察到的,往往等我们意识到时,它已经强大的足够控制我们了。" "所以我们学习观察具象的感知,并且通过冥想的锻炼,不断提升这种意识能力。"
接着,他讲到了在日常中观察事情的视角:

"在修习 内观以前,你可能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观察别人,观察外界。" "当我们在工作中与同事遇到冲突,或者在感情上与爱人遇到问题,或者在社交中与朋友发生矛盾,这些负面情绪,往往会让我们觉得问题100%出在别人身上 ——他太自负,他太愚笨,她太势利,她太冷漠,他太自私,她太忘恩负义,等等。" "当你开始修习内观以后,你就发现,噢,原来有一部分问题是在我自己身上。30%是我的问题。70%是对方的问题。" "而随着你越来越认真地修习内观,你就会越来越多地发现问题是在自己的身上。" "直到最后,你会领悟到所有问题、所有痛苦、所有负面情绪的根源100%是在你自己身上。只有你身体内在的感知可以影响到你。外在的事物只是表象。一切都 是内在的。"
最后他解释了为什么全世界近百个内观禅修中心一定要坚持完全免费:

"你必须不断地放下自我。为了照顾你的家庭,你需 要赚钱,需要有所成就。但每当你赚了钱或者有了一些成就以后,你就会有自我。所以你要学会不断地放下。" "我们对于自我的执着是痛苦很大的来源——"我"是聪明的。"我"是厉害的。这些财富是"我的"。这些地位是"我的"。这些创意是"我的"。这种执着无一 不带来痛苦。" "这也是为什么内观中心必须完全免费,以保持修行的纯净。如果收哪怕一点点的钱,你就很容易产生自我,你会对食物有所挑剔,或者对设施有所挑剔。但现在, 你在这里得到的一切都是别人给的。你必须放下你的自我。" "当第一座内观中心在印度被修建起来时,很多人都说我疯了——这个国家这么穷,一定会有无数地人排队到这里来吃饭。我说:'没关系。如果他们能够按照这里 的规则,连续冥想十天,好好的修行,这里欢迎任何人。' " "当第一座内观中心在美国被修建起来时,又有一些人说,'肯定有人会觉得这背后有一个什么神秘集团在操控着。' 而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一切都还好好的。我们仅仅依靠老生自主的捐款,走到了世界各地,因为这一切都不属于'我们'。" "希望回到世俗中,你依然可以保持这样"放下自我"的心态去冥想和生活。你若能够获得智慧,不是因为耶稣是这样教导的,或者佛祖是这样教导的,或者某本充 满智慧的书是这样教导的,当然更不是因为Goenka是这样教导的。" "你能获得的智慧,都是你自己在内观中亲身体验和感知到的。"
第十天和第十一天:答案

早上的两场冥想之后,我们可以开口说话了。

大家似乎都没有太多的不适应,互相之间开示分享彼此在这过去9天里的心得体会,但更多的,是分享彼此来到这里以前的故事。

仙风道骨、爱乱动的老香港人是一名中医药师。谦卑憨厚的另一个老香港人是一名刚刚退休的政府公务员。那位年轻的香港人是名刚刚从泰国交流回来的香港大学生。

而来自澳大利亚的禅定"老僧"已经结了婚,是在广州玩乐队的乐手。现在想来,我很好奇他玩的是什么样的音乐。

一身精壮肌肉的法国人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在云南大理做导游和修习太极的。

憨态可掬的印度人有两个孩子,从孟买到纽约到伦敦到香港,在某大型国际投资银行工作了十几年,一路做到合伙人。他在孟买时一直想去修习内观却抽不出时间,因缘际会下却在香港成行。

谦和善谈的新加坡人也有一个孩子,也是新加坡某大型政府私募基金的合伙人。和印度人一样,在来之前排除了工作上的九九八十一难,才过上了十天没有黑莓手机、没有邮件的离世生活。他说他这一次收获非常的大,今年年底前还会再来。

另一个本以为是马来西亚人的新加坡人是一名珠宝设计师,之前曾是个获得过红点、IF产品奖的工业设计师。他在过去五六年里对许多禅修和冥想的方法有过研究,却说这是他目前遇到的"最纯净"的方法。

最后,我们也终于有机会认识那两个为我们服务了整整十天的三十多岁的香港人。他们都是已经参加过两次十日修的老生,这都是他们第一次做义工。

和意想中的欢呼雀跃相反,这天格外的平淡。我们还是会安静地照着时间,打坐冥想十个小时,中间休息的时候,三五人聚在一起聊聊生活的点滴,和在各自完全不同的事业工作中遇到的趣事。

第十一天的早上,大家四点起身,做清洁工作。

我非常用心地刷完了服务了我们十天的马桶、下水槽、垃圾桶和淋浴室的每个角落。这才理解为什么第一天来的时候觉得这里马桶如此干净。

八点,和大家告别,离开了禅修中心。

和我一起搭同一辆出租车前往香港机场的,刚好是做投资银行的印度人和做私募的新加坡人。

我们三个人排排坐在后面,我问了一个困惑着不少我身边朋友的问题:

"你们觉得金融从业者能够从这份工作中找到可持续的愉悦和平和吗?"
我不用说,但大家都理解,金融业或许是地球上最充满自我、欲望、物质、执念的行业。

大家安静了几秒钟。

最后,那个印度人说:

"在这次修行之前,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但现在,这是我的答案:Anicca。"
因为Anicca,所以平等心。

后记:两千五百年的智慧——Vipassana

关于冥想的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

如果你耐心看到了这里, 那么最后这一点点的时间,我想讲述在整篇文章中都没有讲述的、关于「内观」(Vipassana)的秘密。

作为一个受西方教育影响、及其强调科学考据的理科生和不可知论者(接近无神论者,但稍有不同,即认为人类无法证明神的存在与否),我回到世俗后做了许多的考据。以下所有内容都有据可考。

在2500年前的印度,创造「内观」这种冥想方法的释迦族人,名叫悉达多·乔达摩。你现在可能更多的听说过他的另一个称呼:释迦牟尼。"释迦牟尼"的意思是"释迦族的修行成就者"。这个称呼带有略微宗教色彩,但鉴于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我们接下来就用这个称呼吧。

在释迦摩尼开悟以后,他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也从未教导过任何的宗教主义或是派别思想。

他一辈子只教了三件事——戒、定、慧。

戒(sila),也就是我们在十日修中,新生要遵守的五戒,老生要遵守的八戒("猪八戒"的来源。)

定(samadhi),也就是所谓的禅定、入定、修定,其主要修行方法就是在前三天中所修习的「观息」。

慧(panna),也就是修智慧。而戒和定都是为了让心境达到可以修智慧的状态。

其实,在当时甚至更早的印度,已经有许多人教导修行戒与定,慧也已经存在,至少有闻慧或思慧。许多人普遍同意心的不净烦恼是痛苦的根源,认为必须根除他们,获得解脱。释迦摩尼只是找到了如何做到的方法。

当时所欠缺不了解的,是感知的重要性。当时和现在一样,一般都认为我们是对外在的六个感官对象,也就是景色、气味、声音、味道、物件和思想产生习性反应。然而释迦摩尼向内观察实相,发现这六个外界事物和我们的习性反应之间有个被忽略的连接,也就是内在的感知。

这 六个外界事物和相对应的器官相接触,就会产生感知,心马上会对它做出好坏评价,感知因而变成愉悦的或不愉悦的,我们因而升起贪爱或厌恶的习性反应。 这个过程极为迅速,习性反应已经反复多次后,我们的意识才察觉到,而这时习性反应已经强到足以主宰控制心了。若要克服习性反应,就必须觉知到反应从什么时 候开始;而反应是从感知开始的,因为我们必须察觉到感知。
释迦摩尼发现了这个过去不为人知的事实,使得自己开悟,达到完全的身心平衡。所以他在肯定客观事物存在的同时,一再强调身体内在物理感知的重要性。通过「内观」来修习智慧,这是他最大的贡献。

故事其实就这么简单。

释迦摩尼同学其实只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智者,就好像中国的老子一样。在发现上述事实以后,就开始传播他的发现,希望能帮助到更多。

但普通人一具有大智慧,就容易被后人拿来搞宗教,将原本纯净的内容变得越来越浑浊。就好像老子只是创造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后人却把它发展成了"道教",把老子变成太上老君供奉起来。

所以一百年以后,如果有了什么"苹果教"、"马云教",毫不稀奇。什么?你说现在已经有了?

关于释迦摩尼,后来的事情就是这样的:

他 逝世后的一百年,所谓的"佛教"发生了"根本分裂",部派佛教时期开始,各种派别间不断争斗。再后来佛教基本变成了"上座部佛教"(蔑称"小乘佛教")和 "大乘佛教"两派。在大乘佛教中,释迦摩尼就从一个智者变成了一个法力无边、具有各种超能力的神。再后来大乘佛教从印度向北方传播,又有了汉传佛教和藏传 佛教。然后大家完全不知道释迦摩尼最初教了什么,只是有事没事求佛保佑了。
我修行还不到家,所以如果换作我是释迦摩尼,看到后来的这些事真的是血都能吐出来。

当然,释迦摩尼所教授的纯净内容在很多经典里依然能够见到身影。

我回家以后,找到了可能是佛经中流传最广的玄奘翻译的《心经》。《心经》虽然是大乘经典(比如已经有"观音菩萨"的出现),但如果你看完了以上十日修的心得,那么以下就是一个惊喜: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波罗蜜多"意为"美德",而所谓"般若"就是戒、定、慧中,"慧"(panna)的音译。

上文中所写到的人的六个触角——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身体皮肤和大脑——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所谓的"六根"。

而这六个触角所接触到的外界相对应的六个事物——景色、气味、声音、味道、物件和思想——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所谓的"六尘"。

根尘相触,就有了本文开头所写到的四个步骤中的"意识",就有了"识"。

"识"有了以后,你就会去辨别这究竟是什么,也就有了"想"。

"想"有了以后,你的身体内就会产生愉悦或者不愉悦的感受,也就有了"受"。

"受"有了以后,你就会开始产生贪求和厌恶的习性反应,这也就了"行"。"行"也就造作了痛苦。

这就是《心经》中的:

"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而"受"、"想"、"行"、"识",再加上所有的客观事物,"色",就构成了"五蕴"。也就是《心经》开头的那句: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而一直在说的两种对于内在感知习性反应"贪爱"和"厌恶",相信你也已经想到了,就是"三毒"中的:"贪"和"嗔"。

你可能会想,那么我在思想上,不"贪"、不"嗔",不就好了吗?

理论上是的,但问题是你做不到。

做不到的原因是你可能都没察觉到,真正迷恋或厌恶的,是身体最深层的感知。而察觉不到,又是因为我们对于识、想、受、行的整个发生过程完全无知,对于身体内在的感知也完全缺乏觉知能力。因此,我们一直纠结于最表象的图像、言语、思想、回忆。

这种无知,就是人们常说的中所谓的"无明",也就是"三毒"中的最后一毒:"痴"。

所 以一切的一切从"无明"起,「内观」便是释迦摩尼同学作为一个智者,发现的破解无知的方法——通过向内观察最自然、真实、根本的感知来培养对根本感知的意 识(Awareness)和平等心(Equanimity),从而达到"无无明"。这样人才能主动把智商用起来,而不是被"贪"、"嗔"被动控制。

这一切都和后来的加入了很多神的宗教无关。

而中文中所谓的"禅",出自巴利语的"禅那"(jhana)。修行"禅那"的方法只有两个:"奢摩他"与"毗婆舍那",中文称之为"止观二学"。

止,也就是"修定",也就是奢摩他,Samadhi。

观,也就是"内观",也就是毗婆舍那,Vipassana。

这,就是冥想最纯净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