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猪肉涨价如果仅仅是"非洲猪瘟"引发的,解决起来倒没那么复杂,但不是。

自去年夏天非洲猪瘟疫情发生,截止今年上半年,我国扑杀生猪100多万头(官方数据),按照生猪出栏体重均值120KG计算,大概是12万吨。但包括澳大利亚农业银行《年终展望报告》在内的行业分析普遍估计,本次猪瘟将影响中国猪肉产量下降30%。

30%是什么意思呢?

去年我国猪肉产量5400多万吨,以此为基数,30%即1600多万吨。

我国是生猪产量大国,也是消费大国,自产猪肉占全球产量近一半,但出口量很少,去年一共出口15万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基本全部自消,而且还不够,近几年每年另进口100多万吨,也就是说,如果不加大进口量,今年国内猪肉供给缺口有近1500万吨。

实际上,今年一开春,中国就在全世界猪肉市场开启"爆买"模式。海关数据显示,7月猪肉进口量为18.22万吨,同比增加106.7%,进口额同比上升182.3%;1-7月累计进口量超过100万吨,同比增加36%,累计进口额同比上升46.4%。

买到全球猪肉涨价,不能说国家在让大家吃上平价猪肉这件事情上不够努力。

但很遗憾,进口并不能完全弥补猪肉缺口。全球猪肉贸易总量每年大概只有800多万吨,全世界人民都不吃猪肉,也不够我们买。何况,日本、韩国、墨西哥人民也是传统的猪肉爱好者,每年在全球猪肉进口市场上的份额不比我们少太多。

于 是,猪肉不够买的情况下,我们也加大了其他肉类进口。截至目前,中国已批准全球269家牛肉工厂对华出口资格。上半年我们自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同比猛涨 62%,以至于,到8月中旬总量达到17.2万吨,自动触发了中澳自贸协定规定的保障机制,关税从优惠税率恢复至最惠国税率。

可牛羊肉不管是在价格还是饮食习惯上,都无法完全替代猪肉,尤其是牛羊肉还有明显的季节消费特点,目前距离牛羊肉消费旺季还有几个月,猪肉价格趋势怕是难以在短期内有所改变。

还 有更尴尬的是,当前我们身处贸易战漩涡,去年与美国几次反制后,对美猪肉进口征收关税达到62%,还曾一度限制美国猪肉进口。但今年形势变了,这个月 初,2日至8日,就在双方就汇率问题针锋相对的时候,我们仍然完成了进口1万吨美国猪肉的订单。可惜紧接着商务部还是出台了新一轮反制措施,将在9月1日 起对美国猪肉继续加征10%的关税。

感觉挺憋屈的。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一场非洲猪瘟,带来生猪产量下降30%?

去 年8月疫情发生后,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要求发生疫情的省份暂停生猪调出,关闭省内所有生猪交易市场,疫区所在省的种猪,经实验室非洲猪瘟检测合格和检疫 合格后,方可调出本省。两个礼拜后,农业农村部再次发出通知,要求与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省相邻的省份也暂停生猪跨省调运、暂时关闭省内生猪交易市场。之后陆 续发布4个文件规范生猪跨省调运。

这些要求对疫情跨区域传播当然是必要的。可是,不幸就不幸在中国的猪肉市场过去几年有个"南猪北养"的政策。

2015年底,在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大框架下,农业部发布了《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要求对广东、江苏、湖北、湖南、上海、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等地的生猪养殖业做出调整优化;
2016年4月,农业部发布未来5年生猪产业规划,明确把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这八个水网密集的省份规划为限养区;
2016年12月,国务院发通知要求在2017年底前,全国所有禁养区的猪场都要完成关闭或搬迁;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稳定生猪生产,优化生猪产区,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

几个文件层层加码,就是为了把南方水网区域内的猪赶到北方。

传 统上,由于南方经济发达,生猪需求量大,这些区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生猪产区。"调整优化"范围内的四川和湖南,曾是我国养猪数量前两位的省份,指导意见发 布前一年,文件涉及的133个主产县生猪存栏和出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1.9%和13.2%,不仅保障了南方猪肉市场供应,还外调3700万头。

而在"环保"攻坚战大背景下,南方各省市纷纷按照要求划定禁养、限养区,养猪规模500头以下的小养殖场原则上被要求全部"清拆",一些县市甚至出现"无猪县"的规定,引得农业部不得不出来对一些地方过度划定"禁养区"纠偏。

根据信达期货的一份研究报告统计,至2017年底,全国累计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4.9万个,面积63.6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生猪养殖面积的17.3%,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21.3万个。

猪,搬家了。

却 伴随两个影响,一是猪在南方不受欢迎,北方虽然有很多地方被划为适宜养殖区域,但也有部分地区过于谨小慎微,担心环保风有天刮到自己头上,拒绝猪"北 上",导致猪的搬家并不那么顺利。招商证券曾估计,2016年和2017年因环保政策减少生猪存栏分别为3600万头和2000万头。

二 是,我国的猪肉市场自此出现两个区域:供不应求的销区省份和供大于求的产区省份。平时两个区域靠物流互通,问题不大。但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后实行的限运政 策,使全国生猪跨省调运几乎瘫痪,去年第四季度,北方生猪运不出去,批发价格一度下跌到4块、5块一斤的行情,而南方则严重缺猪,价格飞涨到20元以上一 公斤。

禁运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扭曲了消费端价格,而是作用在了生产端。由于价低和禁运,部分育肥猪被迫推迟出栏,成为体重超重猪,养猪企业的销售价格和利润被削减,资金链紧张,生产区开始出现产能淘汰。

养殖企业像被围困在有猪无市的井里,明明看的到光,就是爬不上来。《经济观察报》曾报道,按照去年四季度北方最低价省区的生猪价格,北方区一些猪肉养殖企业每养一头猪要亏损数百元,养殖企业补栏积极性大受影响。

这是生猪缺口难补的最大隐患。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生猪存栏量和能繁母猪存栏量最近3年一直在下降,今年上半年生猪存栏量降至20年来最低点。春节后农业农村部对全国7个省份进行调研,河南、吉林生猪产能下降明显,调研的洛阳10家大型规模生猪养殖企业,能繁母猪减少幅度高达91%。

回顾这两年的政策,单独看每一个政策都是利国利民,从环保加压,到治理南方水网,再到猪瘟疫情后禁运,似乎都必要而明智,神奇的是,这些政策合在一起偏偏就出现了一个难看的结果。

上周,在猪价飞涨中,国常会给了新的政策,要求各地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支持农户养猪,取消生猪生产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等措施。

实际上,早于国常会之前,一些地方已经受不了开始有所行动。比如前期关停4000多家养殖场的江苏省,春节期间就发布了《加快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在2022年,江苏省的猪肉自给率稳定在70%以上。

吃饭这事儿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踏实,只是,猪可能要再搬一次家了。
        文章转自荣大一姐微博,如有违规,请管理员直接删除